同一部電影,經過不同人觀看,可以生出不同觀點。講述兩位白手興家的黑人,以才智和決心改革當時美國黑人生活困境的電影《逆權庄家》(The Banker) 也是其中一分子。有人借此攻擊美國仍然是個不平等的國度,有人不滿元電影監製(已除名)性侵惡行和捏造事實,有人則認為電影意義非凡、值得傳播。而我作為一介香港人,從《逆權庄家》的故事則看到改變的方向與可能。
《逆權庄家》的主角 Bernard Garrett 出身貧窮,自少幫白人刷鞋賺錢,即使受盡白眼,他也從未放棄自己。他會偷聽商人如何做生意,記下深奧的商業用語和算式,從而學習經商,希望改變生活。經過一番奮鬥與斡旋,Bernard 成為地產商,開發更多房產予擁有一定經濟能力的黑人,讓他們不用再生活在困迫的貧民區。
但即使 Bernard 的生活變得越來越好,他沒有就此自滿,而是繼續嘗試去發掘更多幫助同族人的方式。Bernard 深明黑人備受歧視,銀行都不願服務黑人,不會借貸給黑人去發展生意或購買房產,而這也是黑人難以脫貧的原因。於是,Bernard 想到了購買銀行——只要他成為銀行的主人,就可以批核貸款給黑人,讓他們有資源改善生活。但 Bernard 知道單憑自己不可能成事,便妥協地找來他很不屑的 Joe Morris,合作購買銀行。
Joe 也是黑人,但跟 Bernard 不同的是,Joe 出身富裕,母親也是地產經紀,坐擁許多高價房產。由於在商界打滾多年,經驗又比 Bernard 老到,有種油腔滑調、逢場作戲的味道,所以 Bernard 對他印象很差。但隨着兩人一同為購買銀行、改善黑人生活處境而努力,彼此加深溝通與認識後,發展出深厚的友誼。之後他們因為制度不公與嚴重的種族歧視而飽受官非,更顯出兩人患難見真情。
兩人的互動令我特別印象深刻的是,Bernard 與 Joe 剛相識時,Joe 不斷指出 Bernard 是個憤怒的人,Bernard 卻不斷否認。Joe 如此形容 Bernard:You’re smart and ambitious. You’re also angry, but you don’t show it. That’s the best kind of anger, fuels you without making you a target. (你很聰明又有野心。你也充滿着憤怒,但你不會表現出來。那是最好的憤怒,可以會幫助你成功,而不會令你成為眾矢之的。)
我很喜歡這一幕,因為它指出憤怒作為改革的動力,又道出憤怒的智慧。憤怒擁有強大的力量,可以推動人們抵抗不公義,但假如不能控制好憤怒,只會傷害自己,又會傷害他人。理解憤怒不是易事,這也是憤怒會造成他人誤解,甚至破壞關係的原因。所以 Joe 才會說,不表露出來的憤怒是最好的憤怒。
然而面對每日發生的不公義,強行壓抑憤怒會很痛苦,也未必為最合適的做法。但我仍覺得 Joe 的話語是充滿智慧的提醒,有時候,我們都需要考慮到發洩憤怒的對象和方式是否恰當,憤怒又可否帶我們走更長遠的路,而非毀滅我們自身。
Bernard 和 Joe 作為黑人平權運動其中一位先驅,不得不承受牢獄之災,出獄後要從頭開始,歷盡艱辛。儘管如此,他們對黑人社會,以至遠在香港的我,都帶來不少啟發。反思過往抵抗的過程裡,即使深明缺乏經濟資源就無以為繼的現況,出於左翼對美好社會的想像,令我比較抗拒商界。深受左翼思想訓練的我,從未想過囤積財富、從事金融、地產業也可以改善社會不公。而《逆權庄家》的故事告訴我們,從事商業不一定只是唯利是圖之徒,累積財富就是累積改變生活的資源,累積財富也是幫助別人的辦法。
香港跟美國的處境不盡相同,加上時移世易,似乎不可能像 Bernard 和 Joe 一樣買起銀行或成為地產商,從而改革社會。但至少同樣擁有左翼背景,或下意識地仇富的朋友,可以正視經濟資源有助改革社會,不再抹黑商家和鄙視以財富投入運動的同路人。而除了消費主導的良知經濟圈外,我們又可否嘗試探索其他商業路向,為同路人創造資源?本來就從事商業,熟悉有關運作的商界精英,又可否發掘從經濟角度改善社會的方法?這些都是我們應該思考與實踐的問題。
如你願意支持我繼續努力,可以請我一杯咖啡☕
已開設Patreon,歡迎支持我繼續書寫香港、支援同路人
https://www.patreon.com/sarenechan14
如你願意支持我繼續寫作,可以給我一些讚賞,謝謝!你的讚賞對創作者來說是很大的鼓勵:)